中国网财经7月3日讯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服务。近期,中国网财经记者跟随中国银行业协会陆续走访宁夏、甘肃两地,看在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引导下,银行机构如何通过强化资源整合,创新服务模式,不断的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以鲜活实践探索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金融路径,以更高水平金融服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走进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力传动”)的“智慧车间”,宽敞明亮的车间中,一台台自动导向车(AGV)穿梭于其中,在产业工人与精密加工设施密切配合下,一个个传动部件通过粗磨,精磨等数道工艺加工,被陆续产出组装,最终成为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之一——减速器。
一切需要“转动”的设备,传动装置都是绕不开的存在;对于动辄百米高,生命周期要经历诸多严苛工况考验的风电机组而言,传动装置的寿命、稳定性直接关乎整机性能。威力传动就是这样一家致力于为新能源产业提供精密传动解决解决方案的老牌企业。成立二十多年来,该公司深耕精密传动领域,其主打的风电偏航减速器、风电变桨减速器等产品,助力风电机组实现全时段稳定发电。
“这个行业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产品设计精密程度,强度等指标有门槛,产品质量把控有门槛,产品生命周期售后服务保障也有门槛。”威力传动董事长李想向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全球风电装机需求持续增长,威力传动决定部署推进“风电增速器智慧工厂”项目建设,生产风电增速器产品,抢抓市场机遇。项目建设需要资金支持。企业有需求,银行有行动。中国银行宁夏分行营业部负责人贾鹏向记者表示,该项目拟分两期建设,一期总投资近20亿元,其中银团贷款支持达14.39亿元。针对企业真实的情况,中国银行等机构在贷款期限,还款方式上做了诸多优化,帮企业有效缓解项目资金压力。
2024年,宁夏新增新能源装机超过500万千瓦,成为继青海省、河北省、甘肃省后全国第四个新能源为第一大电源的省区。如威力传动这样的清洁能源配套上下游企业,是如今宁夏聚力打造“六新六特六优”产业企业之一,也是宁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抓手所在。调研中,记者来到宁夏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中环”)的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生产车间。“在这里高纯多晶硅原料将放进单晶炉中进行高温熔炼,最终变成G12长晶棒。再次经加工后,形成光伏发电用的基础材料。”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宁夏中环成立于2021年2月7日,系TCL中环为投资建设“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项目”而新设的项目公司,是TCL中环在光伏新能源材料领域布局的核心企业,主要承担太阳能单晶硅棒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产品为G12大尺寸单晶硅棒。该项目总投资109.8亿元,安装3072余台单晶炉及配套设施,实际产能可达77GW以上。
“2021年初项目落户银川后,我们与企业多次沟通对接,充分了解企业金融需求,个性化制定金融服务方案,为公司可以提供一揽子专业化金融服务,全方位支持企业未来的发展。此前牵头组建73亿元银团贷款,农业银行承贷12亿元,截至3月末,银团贷款已发放64.48亿元,有效满足企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农业银行宁夏区分行副行长孙辉向记者介绍,在项目建设中,农业银行宁夏区分行充分的发挥属地行优势,在持续跟踪项目建设进展同时,主动派员协助企业解决外地派驻员工采购、购房等问题,在保证企业充足金融支持同时,也为其提供更多“暖心”的非金融服务。
上述案例,只是当地银行机构,在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引导下,通过深化银团合作,精准赋能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的一道缩影。宁夏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陈栋表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宁夏银行业协会推动组建新能源、科创企业等银团项目达16个,银团协议金额430.43亿元,已投放352.48亿元,重点支持风电光伏、半导体材料、大数据、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形成“能源绿电+材料创新+数字算力+智能智造”的多维度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实现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场景的深度耦合,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新质生产力生态。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金融是推动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对于银行机构而言,立足属地资源禀赋,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老树开新芽”,将其“旧动能”转化为“新优势”,需要创新,更需要“耐心”。
走进位于宁夏银川市的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共享集团)智能化厂房,大尺寸砂型3D打印机喷头正按照电子屏幕上设定好的铸件参数有序移动,一台台自动化铸造3D打印设备高效生产铸造件。“这是全球首座万吨级铸造3D打印成型智能工厂。”共享集团董事长彭凡向记者介绍道,后续公司发展将“ALL IN 3D”,到今年年底,共享集团所有生产线D打印技术为基础的生产线。
共享集团前身系始建于1966年长城机床铸造厂,2003年通过股份制改革,转型为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共享集团已是一家有20余家子公司,3000多员工,从事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及销售的行业排头兵企业。从当初传统的铸造企业,到如今业务覆盖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配套铸造、铸造3D打印及其产业化、智能制造服务等多领域的跨行业集团,共享集团一路转型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正如彭凡所言:“交通银行、宁夏银行等一大批银行多年以来一直支持和陪伴着我们成长。通过专项贷款、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以及各种各样的形式的融资租赁,有力支持了我们发展。”
“现在在的这座工厂,就是由交通银行于2016年发放的两亿元专项贷款支持建造的。”彭凡表示。十多年前,共享集团开始推进技术改造工作,由传统铸造向3D打印铸造转型。其每年的技术改造项目大约都需要投入上亿资金。此外,集团每年在研发方面投入也需要保持,因而有了一定的压力。彼时,在得知企业智慧工厂建设的消息后,交通银行宁夏区分行迅速启动共享集团金融服务工作,先后为项目建设提供2.08亿元项目贷款支持,如今该工厂慢慢的变成了全球最好的3D打印工厂。不仅仅是交行,宁夏银行副行长倪国梁向记者表示,作为地方法人银行,宁夏银行充分的发挥地缘优势,用持续的金融支持,十余年来陪伴着共享集团发展壮大。贷款规模从首笔2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增长至如今近3亿元。
银企间“陪伴的故事”还发生在陇原大地。作为工业生产里不可或缺的基础零部件,紧固件,也即我们俗称的螺丝螺母,被誉为“工业之米”,大大小小的工业产品不能离开这一粒粒“米”。“我们成立以来,始终都在做螺丝。原来只能做一个拖拉机上的螺丝,到现在能给核电设施做螺丝”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定西高强”)党委书记王醒明向记者笑着说道。定西高强深耕紧固件行业近60年,从传统制造迈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到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背后是银企之间持续二十八年的守望相助。
1997年,刚刚完成改制的定西高强尚处于关键起步时期,工商银行定西分行当年投放189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助其平稳度过了最需要扶持的创业期。双方随后合作不断深化。近年来,定西高强公司将企业定位转向高端精密制造,研发生产“高强度、高精度、高抗疲劳”的专用紧固件与异形连接件。研发投入、高端设备引进、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人才引进……每一环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
工商银行定西分行行长张肖向记者透露,结合定西高强特点,该行量身定制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方案,主动向企业授信1.17亿元,截至目前,已为定西高强累计投放贷款2.6亿元、承兑汇票4900万元、保函330万元。从最初的流动资金贷款,到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长效陪伴,再到超越信贷业务的全方位赋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种银企之间“识于微时,守于经年”的陪伴或许比“锦上添花”更为难得。如今,定西高强已成为核电、风电、石油化学工业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紧固系统的方案提供商,也是西北第一、国内领先的紧固件制造企业,2024年产值突破10亿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调研正值“三夏”时节,记者来到“中国马铃薯之乡”──定西。在定西临洮县康家崖马铃薯产业园区的甘肃康勤薯业的实验室,记者看到了“K31水果土豆”“甘农薯19号”等多个品种的种薯。作为一家专注于马铃薯脱毒种苗繁育、种薯生产及农业技术推广的企业,甘肃康勤薯业构建了“脱毒种苗繁育—种薯生产—商品薯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体系。建成专业脱毒种苗繁育实验室,年生产脱毒苗2000万株、原原种1000万粒,3000亩原种及一级种生产基地采用标准化种植,种薯品质同业领先。
从引进先进生产线到组建研发团队,从产品试产到市场推广,甘肃康勤薯业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不能离开金融活水的滋养。2013年,农业银行临洮县支行的50万元贷款解决了公司搭建脱毒种苗实验室框架、购置首批关键设备融资难题,成功迈出了科技兴农的第一步。2017年,在公司业务拓展和扩张的关键时期,农业银行临洮县支行100万元贷款,帮企业扩大种植规模、改造扩建仓储库。2018年和2021年农行贷款支持规模达到250万元,帮助公司新增千亩种植基地,仓储能力提升30%,不仅保障了种薯稳定供应,更在市场波动中具备了调控主动权。
不仅仅是种薯,当前,定西已初步形成了马铃薯良种繁育、规模种植、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在从定西本土成长起来的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在金融“活水”浇灌下,以数字科技赋能,一条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新路。
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马铃薯种植、加工、购销、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其马铃薯淀粉年产量16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5%以上。作为产业链核心企业,该企业上游带动9.8万户农户种植马铃薯,与336家合作社保持良好合作伙伴关系。然而,受限于此前数字化水平制约,企业在马铃薯收购、加工、销售过程中,存在产供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加之定西地形山大沟深,农户居住分散,企业收购中与农户衔接不畅,金融服务也无法有效触达农户。
为打通产业链痛点,让金融“活水”真正抵达基层农户,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借助其金融科技优势,累计投入约3000余万元为企业搭建了“蓝天马铃薯”农业产业链平台,实现了马铃薯的收购线上化、结算智能化、数据可视化,并初步实现了“1+N”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据建设银行定西分行副行长张文斌介绍,该平台由政府、核心企业、合作社与农户、银行四方参与,拥有微信小程序、智能POS、“裕农通APP”等线个智能数据展示平台。借助平台,线上订单、预约排队使马铃薯交售全线上运行,线上商城、溯源等功能拓宽了马铃薯销路,并保证了质量。平台上线家与马铃薯种植、收购相关的合作社入驻,直接服务薯农超2.9万户。
同时,企业、合作社收购结算全部实现无现金化,马铃薯过磅后,农户当场就可收到销售款;企业财务系统与银行系统直连,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记账、结算,实现一点接入、一次清算。“平台上线后,从预约排队到厂区过磅,全部实现了智能化。合作社、农户过完磅后,快则当场、慢则次日就可收到蓝天公司结算的收购款,方便快捷,也能保证资金安全。”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幸泽告诉记者。
在便利企业与农户信息互通同时,政府可通过数字大屏对马铃薯生产、收购、交易、价格、产量等进行实时监测。银行则利用平台有关数据沉淀,实现对产业链上经营主体精准触达,进而带动信贷资源有效跟进,极大延伸金融服务链条。当前,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开立产业链对公账户93户。平台交易量达13.6亿元;成为核心企业国际业务独家结算机构,实现全链条结算。创新薯农专属大数据信贷产品——“蓝天云贷”,为薯农累计投放经营贷款8.9亿元,为核心公司可以提供流动资金、供应链贷款服务,累计投放贷款5.65亿元。
如今,这套数字金融赋能农业产业链打法正逐步推广到其他农产品产业链。“这个推广并非简单的案例复制,而是方法论的推广。”建设银行定西分行党委书记李辛蔚表示,这套方法论是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形成的“两网”以及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两链”,撮合政府端、企业端、农户端和金融端形成一套相互融合的数字体系,打造共融共赢的“产业+金融”数字生态。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全部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